简阳人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6|回复: 0

028边界线上 三个小村庄的元宵守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6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资阳
2月22日上午,双流县永兴镇明水村,42岁的村民姚文良吊着一只车祸中受伤的手臂,大口喘着粗气,向着家背后的龙泉山脉的一座山峰爬去。山巅上,一棵人多高的巨桉树背后,一座三棱型石碑的三面,分别刻着简阳、仁寿和双流的大字。姚文良粗声粗气地说:“这就是一脚踏三地的地方。”
本月初,三地都使用上了028电话区号。这一天,记者以这个界碑为中心,选择了分属三地,又唇齿相依的三个村庄进行调查,虎年元宵节将至,村民们怎么过?028区号究竟给三地带来了哪些实际的改变?现实处境如何?
【同根】
“吊浆汤圆”与“简阳大耳朵羊”
  元宵节吃汤圆,冬季喝羊肉汤,同居一座山,同饮一江水,三个唇齿相依的村庄,因为相同的历史与地理,由此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
  出门之前,55岁的彭莲古没有忘记一件事:将装满了汤圆粉的簸箕端到门外晾晒。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那一天,这些水磨而成的汤圆粉子在晒干之后,将再次和着水,包着红糖和芝麻,做成汤圆,与儿孙们一起分享。这碗汤圆,在农村,属于春节的尾声,只有吃下它,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彭莲古自己也说不清。自打能记事开始,自己的奶奶和母亲就是这样做的。当她成年结婚之后,也就成了一种春节的生活习惯,每年她都会这样做。
彭莲古的家在简阳市丹景乡陈八村6组,这里位于龙泉山脉中的第二主峰——丹景山的东坡,全村297户937人零散地散落在整个山坡上。从彭莲古的家出发,翻过一片山梁,走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另外相邻的两个村庄:明水村与玛瑙村,尽管喊都喊得答应,但是他们却属于不同的市,明水属于双流县永兴镇,玛瑙属于仁寿县高家镇。
但是,这种界限只限于从地图上看出来,现实中,却找不到任何区别。站在丹景山巅三地的界碑前,纵目四周,眼前的景象惊人的一致,不远处的油菜花已经在大片地开放了,而近处的桤树也已经透露出点点嫩芽。而行走在三个村子中,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可以看到晾晒着白色的汤圆粉。
这一带汤圆粉的制作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不是直接将糯米磨成粉,而是要先将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几天,再用石磨去推,推成的米浆要用布袋吊起,滤掉水分之后,再进行自然风干,最终才加入红糖和芝麻、花生等馅。因为他们坚信,只有这样,做成的汤圆才更加柔滑可口。这样的汤圆在当地叫做“吊浆汤圆”。
还不只是汤圆,在饮食习惯上,三地有惊人的一致,最为显著的是精湛的羊肉汤制作工艺。少有人知道,其实,与简阳羊肉汤一样,双流和仁寿的羊肉汤一样出名,且历史源远流长。据了解,简阳羊肉汤之所以独特,要得益于简阳的山羊。简阳的土山羊,俗称“火疙瘩羊”,个头矮小,但生命力极其旺盛。上世纪初,据说宋美龄从美国引进努比羊,放逐龙泉山脉,与简阳的土羊杂交,形成了汇聚中外品种优势的“简阳大耳朵羊”。而毗邻简阳的双流、仁寿,虽然羊肉汤烹饪工艺上略有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鲜美味道,有人考证,来历其实都是一样的。
除了饮食,三个村庄的人们口音也非常相似,他们一致把“非常”说成“灰常”,把“吃饭”说成“吃嘎唤”,把“菊花”说成“鹊花”(注:后者均为谐音),不经翻译,根本无法明白其意思。“没啥奇怪的,本来就是同一个祖宗。”62岁的陈八村村民陈廷栋一定要带着记者去看看自家的老族谱。在一间黑洞洞的屋子里找了半天,他终于拿出了三大本已经被虫蛀得遍体鳞伤的线装书。其扉页上赫然写着:“屋欲倾危则固基础,木欲颠覆则培根本……”
尽管难找一个完整的页面,记忆中的家族史依然清晰:“这一带,全是湖广填四川迁移过来的。”之所以叫陈八村,因为最初的居民是陈姓八兄弟。其中的一兄弟被老虎拖走,只剩下了一只脚,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村里修起了一座祠堂,名为“仙脚祠”。至今,祠堂的遗迹还在。在陈廷栋屋后,至今还保留着八兄弟之一陈子甫的墓与碑。
丹景乡所属的简阳市,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简州,并与崇庆州(今崇州市)和汉州(今广汉市)一起,同在成都府的三州十六县之列。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简阳市的部分地区依然归属成都市管辖,直到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简阳市。而仁寿在秦代属武阳县,到民国时期归属成都府管辖。1950年属川南行政区内江专区,1958年划入乐山专区,2000年划入眉山市。
三个村庄相互通婚,关系密切几乎是天生的。就是最近,陈八村的一些村民,到明水村一家民营企业铲山坡上的草皮,再过一段时间,这家企业将在附近的山坡上种下成片的巨桉。从铲草皮到栽树,再到后期的养护,需要大量的人力,三个村子的村民都有机会去打工。从去年秋天开始,包括彭莲古在内的几十位村民一直在那里忙碌着。天亮出去,中午在家吃完午饭,下午接着干,然后傍晚回到家里,每人每天能挣回20多元钱。
平常遇到农忙,他们也相互帮助,采用农村常见的换工形式,进行一些譬如建房、种地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路,而联络的方式也极为传统,有时间甚至只需要站在附近的山巅上吼几声就可以了。
遇到赶集,彭莲古也很少去所属的丹景乡,她总是通过步行,或者坐4元钱的面包车,去12公里外的双流永兴镇,回来再坐5元钱的车,因为回来是上坡,车费要贵一元。
说起三地刚刚启用的028共同的电话区号,当地居民却没有太多的感觉。这是因为,三地的距离太近了,而早在五六年前,陈八村和玛瑙村的村民们,都已经开始使用了成都网内的电话了。“简单得很嘛,你再行政区划,你挡不住无线电波噻。”采访中,早在5年前就开始使用成都电话号码的陈八村村民胡明跟如此解释。
【落差】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肯定是明水村好噻!”说起三个村子的经济状况,一群妇女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而现实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种判断,2009年,隶属于成都市的明水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而另两个村子人均收入还不到它的一半。
【期望】
  村民盼路通:“路通财通”
  三个村子如果是三双小手,而三个市无疑是三双大手。028通了好比大手“相握”,那小手能够享受到多少温暖呢?小手最急切的希望是什么呢?
  “女大五,母老虎。”说起比自己大5岁的老伴,现年已经73岁的郭应谭老人还是幽了一默,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郭应谭是简阳市丹景乡陈八村6组人,他家在丹景山的山巅,或许应该算是丹景山上“地位”最高的人家,距离界碑只有不到500米距离。年过古稀的两老,总共有三女一子,都已经长大成 人,现在连儿子都有了孙子,整个家族人口约20人。现在,儿女们一个个都去了远方打工,没有人陪伴在老人身边。春节期间,几个外孙相约看望了二老,随即又离开了。好在老人生性乐观,在采访期间,总是笑声不断。
也有让他担心的。不久前,他接到村里通知:开年后,要为即将开始动工的村公路建设准备碎石。按照任务,包括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媳,全家总共6口人,需要36立方米碎石。这个艰巨的任务让他犯了难,一方面是自己年迈体衰,而另一方面则是周围的确难以找到这么多的石头。
这话不假,在陈八村行走过程中,我们很难见到散落石头。但再困难,也要想法设法干。据陈邡兵介绍,等大年过了之后,村里将组织开工,将通向明水的公路和丹景乡山的3.5公里公路修成碎石路。这样,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丢脸”。因为一边是水泥路,一边还是土路,这相差两个等级呢。
对此,陈邡兵感慨不已。在2003年前,明水村、陈八村之间根本不通公路,两村鸡犬相闻,经济交往却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当地组织上千群众,采用肩挑背磨的手段,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帮助下,连续奋战半年,终于修通了一条通往双流的道路。那之后,村民去双流境内,也可以乘坐摩托车和汽车了。也就是因为路况太差,成都游客并没有到陈八村,只愿意停留在山那边的明水村。
为了让成都的客人能够顺利地翻过龙泉山,陈八村去年决定,将这条道路进行再次改造,不仅要人均交6立方米的碎石,直接受益的两个组200余村民还要人均投600元钱。
“光统一电话号码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把路修通,修好客人才来。路通,财才通。”在陈邡兵看来,改变小山村面貌,区域协同发展,首要的条件是交通。
最让他高兴的是,村民们自发修路的同时,政府大规模地融入成都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2007年,全长16公里的三岔湖快速通道开始动工,而就在去年12月3日,其主体工程——丹景山隧道全线贯通,这条全长2300多米的隧道,东接简阳,西连双流,而其东出口就在陈八村的村口,等这条全长16公里的道路全部建成之后,从成都市区到陈八村仅30分钟车程。
为此,几乎每一天,陈邡兵他们都在关注着道路的建设情况。期望着路通后,成都的客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小山村。那时,陈邡兵也要建一个农家乐。在他看来,这里也照样有很多优势:“夏天来避暑,凉快得很哟!”
记者手记
路是干出来的
□本报记者 梁现瑞
成都、眉山和资阳三地,终于在今年1月31日凌晨实现了028电话号码的共享,这为三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三地之间的交通状况也在持续改善。为此,有人乐观地估计,随着通讯和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成都的眉山和资阳两地,更是盼望着,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实现本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采访中,隶属于简阳的陈八村村民面对当下的困境,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只有等到那条路 (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通了,再说了。”言语之中,仿佛命运的转折还需要等待。而在记者看来,却不尽然。
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无疑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像陈八村这样的交通环境也一定会得到全面改善。但是,决不能只是坐等。
路是干出来的。目前,陈八村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对村民来说,亟须树立排难而上、时不我待的机遇观,积极融入当地交通建设的大潮,想方设法,参与并推进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汇入“蜀道通”的历史脚步,并一同分享枢纽建设加快实现的美好成果。
这样,美好的未来才指日可待。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简阳人论坛 ( 蜀ICP备07502275号-3 )

川公网安备 51200002000214号

GMT+8, 2024-6-3 19:53 , Processed in 0.07202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